共“课”时艰 云端坚守 | 首医老师们这样做……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
云端课堂上
首医老师们化身“主播”
鼠标代替粉笔
荧屏代替黑板
见屏如面
老师们出新招、推新课
创新课堂体验
师生互动频繁
网课也有了新乐趣
将挑战当做机遇
老师们寻求“教与学”的新突破
为了这一刻
也为了这一课
从三尺讲台到方寸屏幕
传道授业坚守育人初心
BOPPPS、线上改良版PBL、思维导图……病理学系老师们打出线上授课“组合拳”,授课形式更多元
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线上课程,一直是病理学系老师们努力的方向。袁远老师首次在学系开展了BOPPPS教学实践。课程导入(Bridge)、学习目标(Objective)、预评估(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课后评估(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了学生全方位参与式学习、教师及时获得学生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后续教学活动的效果。“大家根据提示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学习,不仅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还引发了我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学们这样评价袁老师的课程。
线上改良版PBL,是刘玉婷老师线上教学阶段“解锁”的一项教学方法。PBL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因为假肢矫形专业学生人数较少,适合开展PBL形式的小组教学。但由于学时及教学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刘玉婷老师使用了PBL教法的改良版。在讲授完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章节后,刘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两个真实的临床病例:心肌梗死及肝硬化。一周的时间,学生们自主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组内选定汇报人。线上课堂汇报环节,同学们密切结合课堂上所学内容进行病例分析,各组之间互相提问和解答,任课教师适时给予指导。线上改良版PBL,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同学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线上授课,过程性评价尤为重要。针对2021级护理专业、护理外培专业及助产士专业班级,杨慧老师采用了思维导图和问卷星阶段性小测验的方式作为主要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加强结构性记忆,梳理重点内容,熟悉考试题型。老师们点赞:同学们的完成情况超出预期!
《机能学实验课》:反复打磨,把实验操作课搬上云端
作为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实验课,《机能学实验课》的在线教学,如何做到既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细节与精髓,又能获得优于线下课程的实验素养及品德提升?学生“先学”、老师“后教”、学生“再学”、师生和生生“学教”互动,是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病理生理学教学团队对于线上课程的整体设计。
为方便学生预习,老师提前下发教材电子版及教学PPT,并强调预习之于课堂讨论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先学”。老师明确上课流程,包括导学、实操视频微课、模拟实验、小组讨论及小组汇报为主线的班级交流五个环节,体现老师“后教”,学生“再学”,实现师生和生生“学教”互动等具挑战度的教学设计。期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创新性。
“课堂被动变主动,是较之于单纯老师讲授更为新鲜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实验不仅仅需要实验技能,更需要的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及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这样的教学模式深受同学欢迎。
《人体寄生虫学》:建立更为完善、有效的留学生课程教学体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日趋频繁,而寄生虫病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线上授课期间,病原生物学系寄生虫学教研室进行了《人体寄生虫学》英文线上课程建设与实践。
在线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寄生虫教研室全体教师在课前认真录制教学视频并准备教学资料,同时为弥补录播所致课堂互动的不足,在规定的上课时间与学生在钉钉班级群内互动。通过以课后思考题为主的过程性评价和开放性综述撰写为主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考核,并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学习效果及改进建议。
留学生们对教学效果纷纷点赞,“我喜欢预先录制视频的方式,这意味着我可以在做笔记的时候随时暂停视频”,“我认为这门课程在线教学方法是十分有效的”,“一切都很完美,非常感谢我的老师的努力”。
《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性课题的拓展学习,探索前沿领域
“通过拓展学习,我们对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更感兴趣,我们愈发渴望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知识来促进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本学期分子生物学B课程负责人王雅梅和秦琼老师,选取试点班级,分小组开展拓展课堂实践活动。
同学们在深入理解本章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研究开放性课题为项目,自发组成拓展学习小组,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多次讨论学习,查找文献资料,探寻项目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各小组通过大量查阅文献、深入调研,不仅更透彻学习了对应章节知识,还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先进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了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拓展学习,增强了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兴趣,认识到分子生物学知识与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医学实践问题的路径。
《医学微生物学》:讲故事+点对点互动
为了增加课堂的思政性及趣味性,病原生物学系微生物教研室王培刚老师收集了每一种致病菌的起源、发现、扩散、典型病例、防治等相关人、事,将每种致病菌的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既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又将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了课堂。大班教学,线上点对点互动往往占用过多时间,王培刚老师在交流模式上做了改进:增加课前和课间点对点互动,增加课上自问-暂停-自答的活动,增加课后与学生的微信或邮件互动。王老师的微生物课深受同学们喜爱,用一位学生的话说,“王老师讲课风格幽默,思路清晰,微生物课,是我居家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源泉”。
《有机化学》: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在21级临床阶平班和口腔阶平班级有机化学A+课程的调查反馈中,少量高中参加过化学竞赛的同学反映没有挑战,但绝大部分同学反映课程任务繁重。
授课教师王玉记、姜秉寅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运用技术手段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首先,向同学们介绍国外知名大学的经典网络课程库,利用在线学习资源满足学生求知欲,同时锻炼学生自主获取未知信息的能力。针对极少数有“提高难度”诉求的同学,将高阶课程全程录像,做成网盘链接发至班级群,供感兴趣的同学深入学习。将往常在“线下”才能实现的“旁听”活动转至线上,利用录像手段克服课程时间冲突的局限,从而达成“个性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同学们表示,“把有机合成的课程视频发到群里,可以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拓宽知识面”,“每个同学的进度都不太一样,有和我一样需要巩固基础的同学,也有程度比较好的同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供拓展学习的渠道”。
《专业技能实验》:沉浸式体验实验操作的技巧
药学院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是包含药物设计、合成、结构鉴定、活性评价的综合系统实验。新教师禄甜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线上实验课存在记忆不深刻、理解不透彻、参与性弱等问题。药物化学系第一时间组织集体备课,交流线上教学经验,最终形成了“复习回顾+新课讲解+课堂讨论+直播演示+随时答疑”的创新线上实验课堂模式。
新课讲解之前,禄甜老师首先会用实拍视频、图片等方式全面回顾上次课程的实验操作、现象及结果,并提出问题进行总结讨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引出新的课堂内容。她认为,实验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及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科研能力,线上课堂应更注重学生参与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答案。而直播实验相较于传统的视频播放演示,具有更好的互动性、真实性,使学生能够沉浸式体验实验操作的技巧,为学生提供了便利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生们很喜欢禄老师的课:“禄甜老师课堂内容准备充分,课堂上和同学们积极互动,保证了同学们的听课效率”,“网课形式下,授课老师仍努力为我们创造学习环境,通过远程直播的方式让我们参与到实验当中,受益匪浅”。
近生活、重实用,《生活方式与健康教育》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
专业实用的教学内容、通俗有趣的授课风格,是李星明老师《生活方式和健康教育》选修课受到学生追捧的原因。云端授课期间,李老师结合网络优势,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创新,使得师生教与学热情不减,教学效果不变。
新冠疫情防控是新时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鲜活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和微视频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更加切身体会到各级政府把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初心和决心,同时也更加理解了健康教育在疫情防控、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家庭促进中的重要作用。
李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方式与健康教育》的健康传播与戒烟干预相关内容后,创作完成了180余份控烟宣传作品,并参加了“无烟人生更有爱,健康生活向未来”青少年控烟主题优秀作品征集活动,10名学生作品入围线上优秀作品展示。首医学子控烟作品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促进了烟草控制的健康信息传播。
本次选修课授课时间在下午18:00至20:15,是大部分家庭晚饭时间。很多学生反馈,不仅自己锁定时间按时听课,很多家长也成为了李星明老师的粉丝,纷纷过来“蹭课”。
《医疗保险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双向输出
作为一门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课程,如何线上讲好《医疗保险学》成为摆在老师们面前的挑战。卫生管理与政策学系曾雁冰、高广颖等老师结合课程特点,在设计网络教学中,同步开放医保教学团队录制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医疗保险学》课程。
为了提高参与度,课堂上充分引用案例讨论、互动交流。为强化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新形势下医保实际工作,课程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书记、国家医保研究院副院长岳小林介绍《北京市医疗保险实践》。
学生多样化的医疗保险设计方案展示
积极改革课程考试模式,通过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医保方案,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进行全方位考核。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课程所学的医保基金筹集、测算、支付、监管等核心内容,设计了多样化医疗保险实施方案。
学生们收获颇丰:“通过这门课,我们深入探索了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与改革热点,厚植了我们的家国情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双向输出的线上教学环境下,我能感受到全班同学较线下课堂更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热情”。
《护理质性研究》:打通师生“云”渠道,知识云端有效传
线上教学模式对于护理学院各学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探索教学新模式的重要契机。《护理质性研究》是春季学期开设的一门护理研究生必修课,刘均娥教授作为此门课程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带领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高丽、岳鹏和郭巧红认真进行集体备课。老师们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进行了深入讨论,达成了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潜力与特质为核心目的这一共识。
为了精准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刘均娥老师在开课前一周就建立了钉钉沟通群,打通了师生之间沟通的“云”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用雨课堂教学外,刘老师还同时嵌入了腾讯会议,双网络平台交叉切换,便于师生间直接交流,激发学生讨论热情。除了基本知识的讲解外,刘老师还结合其研究团队的典型质性研究课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质性研究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课后通过反思日记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学生对线上授课内容与方式的反馈,随之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学子们对于新的授课方式非常认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都得到了老师的解答与指导。老师们在‘云’课堂上分享了许多质性研究中所需的归纳能力的秘诀,切实地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卫生政策与护理》:线下准备、线上“翻转”
成人护理学学系教师景丽伟、王艳玲针对研究生教学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卫生政策与护理》线上教学。
线下准备、线上“翻转”。针对护士执业、处方权立法等关键问题,课前,教师设计并分享案例,学生通过文献查询等方式广泛了解国内外现状、问题。课上,学生汇报课前学习成果,在与老师、专家探讨中明确问题并进行根源分析等。除护理学院教师团队外,课程还特别邀请政策制定者、立法参与者与学生就护士执业、处方权立法等事关自身职业前景和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线上探讨,寻求破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课后,学生根据课堂指导,进一步完善课后作业,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同学们在课后表示,“非常感谢学院为首届NP学生专门开设的课程,通过线上课堂与卫生政策制定者、立法参与者以及教师们的学习和讨论,打破了思维定势”,“通过对该课程学习,引发了对护理NP执业、护士处方权立法等问题的理解与思考”,“老师和其他学科专家们的点评,更是丰富了我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后续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疫情面前
师生携手
线上教学育成长
共“课”时艰向未来
下期故事里
我们将继续推出
各学院在线教学的精彩案例
敬请关注
来源:党委宣传部、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
统稿:张芃扬
▲ 夜·思 | 是哪一瞬间?你感觉幸福就在心间
▲ 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栋团队《Cell Mol Gastroenterol Hepatol》阐释双阴性T细胞亚群影响NAFLD的机制
▲ 驻校故事正在讲述:朝夕相处 道不尽师生情
▲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 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单位
▲ 提灯天使 砥志研思——记2022年度“首护天使·科研之星”获得者常红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